社团组织当平台 破解信息不对称
省经管研究会召集产教高层对接 共商融合大计
为浙江实现“两个高水平”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
链有机结合, 在我省第一个产教融合文件出台一个多月之后,浙江省经营管理研究会和浙江省应用型高校联盟发挥社团组织的桥梁与纽带作用, 把分散在全省各地的企业和学校双方的诉求对接起来,1月12日,由省社科联、省教育厅指导,在省委党校举办了全省性的首次“产教融合高层论坛”,召集产教高层对接交流, 共商产教融合大计。
浙江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为继续走在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前列,省政府在年前出台了首个产教融合文件,对这一工程进行了全面、系统设计。但是,产教融合又是系统工程、综合工程,涉及面广,仅部门就与15个厅局相关。特别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存在着一头热另一头冷的状况,化解企业积极性不高、高校承接能力不强成了当务之急。
浙江省经营管理研究会和浙江省应用型高校联盟在学习中敏锐地认识到,产教融合是浙江省继续走在前列的基础工程,“融合”比起原来的“合作”意义更重大,内容更深刻。他们认为作为会员结构上已经实现产教融合的社团组织,当好企业与高校会员之间产教融合的媒介和平台既义不容辞,又是优势所在。因此,他们在一年前国务院下达首个产教融合文件后举办“产教融合高层对接会”的基础上,今年又趁省政府出台文件的东风,为了对产教融合这一新生事物作深入探讨,在认识上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在做法上进一步取长补短,在政策上进一步献计献策,在舆论上宣传造势,雷厉风行地扩大范围,筹划了这一论坛。
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成员、秘书长谢利根,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港澳台办)前司长、中美产教融合研究院院长岑建君,省教育厅高教处副处长王国银,省社科联社团处代表杨希平到会指导。
这一谋划,得到了全省高校和企业的积极响应。参加的高校有21所,宁波工程学院党委书记苏志刚、浙江科技学院校长赵东福、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校长沃健等13所高校的校领导在会上发言或参与了对接;参加的企业有28家,中国建材南方水泥集团执行总裁张剑星、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吕永辉、浙江水欣控股集团董事长蒋文龙等19家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在会上发言或参与了对接。浙江在线等新闻媒体进行了全程报道。
大家在发言形成共识:这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重要精神的重要举措,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和人才改革发展重大决策部署的重要行动,是适应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的必然要求,顺应了深化教育改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前进方向。
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成员、秘书长谢利根在讲话中肯定了这一对接活动是“有益的探索”和“重要的抓手”。他说,一年前,在浙财大东方学院召开的第一次会议就已经拉开了我们浙江省经营管理研究会在推进产教融合方面合作的序幕,两家单位在贯彻落实
国务院和省政府的两个文件中,探索在产教融合这个方面的合作机制、对话机制方面都做出了非常扎实的工作。这两年经营管理研究会,工作重心正在转向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包括企业家进高校这些重点工作方面的转型,我觉得这个抓的非常准。对于全省贯彻落实省委的第十四次党代会“四个强省”建设,比如在改革强省,开放强省建设中,实际上是一种制度创新的问题;那么对于科教强省和创新强省建设,实际上可能更多的就是可以落实在作为我们产教融合推进工作当中一个重要的抓手。应该说浙江省经营管理研究会这一两年来瞄准跟企业合作对接,在推进校企合作的产教融合方面做的工作,是非常有成效。随着我们省政府文件的发布,我们大家共同推进,企业界和高校方面共同推进,我觉得我们会从亮点、从盆景色的亮点,向我们燎原之火的大面积的全面开花推进,对于整个浙江省的高质量的发展,增加和创建我们新的经济发展的动能,应该是非常好的一个探索。
谢利根强调,要更多的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从去年的这个对接开始,到今年的高校论坛,我们的工作是在一步一步地深化,但是 我们要在这个利益机制的对接方面做更多的努力。没有利益的这个推动,那么任何的合作、任何的这个融合其实肯定都是空中楼阁。高校在推进产教融合方面,包括以前在推进校企合作方面,积极性肯定是高过企业。企业从自身的转型升级和产品产业创新这个角度来讲,其实也是有这个需求的。但是我们一直都仅仅停留在关于积极性的描绘和层次方面,而不是在具体的利益诉求上。不在这个具体的精准点位方面做一些策划的话,就是可能会仅仅停留在积极性的描绘,我们下一步的推进还是应该说是雷声大雨点小的可能性多。 马克思主义实际上非常核心的问题,就是关于对于阶层利益是现实社会利益、经济利益方面的这个刻画。任何其它的利益冲突也好,利益合作也好,利益两个字始终应该成为下一步融合或者合作的需要进一步刻画的一个重要的方面。要把企业家、企业对于产教融合的这个利益诉求,能够刻画的更清晰,把高校对这个产教融合的这个诉求也刻画得更清晰,这样才有可能在利益的精准对接方面搭建好的一个平台。
第二,需要在信息的对接机制方面做更多的探索。 其实我们浙江省经营管理研究会和应用型高校联盟在这里召开高层论坛,包括去年的对接会,实际上都是在为了破解这个信息不对称方面所做出的努力。我们两家单位,包括我们浙江经营管理研究会,除了企业家之外,也吸引了也吸收了41家高校的校领导和专家学者来参加我们这个学会;我们应用型高校联盟刚才也吸引了六家企业,其实这是两家双方的相向而行,实际上都是为了破解这个信息不对称的瓶颈和障碍。所以在信息对接方面,有一些机制化的、常态化的、制度化的努力,对于我们下一步推进产教融合,应该说会起到一个非常基础性的工作。没有信息的对接就不会有好的利益,如果利益是我们动力的话,那么信息的对接肯定是我们所有工作的基础。
第三,我们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是关于文科的,包括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我恳请我们在座的各位企业家,在推进产教融合的过程当中,除了把眼光更多的聚焦在科学工程技术、科技应用产品的创新方面之外,如果有可能在适当的范围内,能够进一步的关注重视我们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领域方面的成效。我们整个审美层次肯定下滑到了最低端,如果我们企业家只关注工程技术,不关注审美、创意,我们最好的产品,却因为我们的包装、我们的设计理念、我们的创意跟不上,可能还不能成为一个高端制造业,这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人文社会科学除了审美创意这方面之外,还有我们社会科学的关于社会的机制设计、政策理念、战略性问题的思考,以及我们对于个人文素养方面的社会科学素养、逻辑思维能力方面的变革。工程技术人员没有逻辑思维,或逻辑思维不高,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这个趋势判断不准,对整个国家的战略理解不深刻,我觉得可能对于我们整个技术创新还是会带来障碍。这就是我们中央的文件上说的用理论创新来推进制度创新、工作创新。理论创新应该是我们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事情,但是也希望在座的各位企业家,除了关心我们的工程技术,同时能够关注人文方面的审美创意设计,更能关注我们社会科学领域的政策思维、逻辑思维和战略思维。从学科的角度来讲,我们在这个推进产教融合方面,这个学科视野是可以适当的扩大一点。
谢利根还建议,在大家这个对接交流过程当中,涉及到的对省委、省政府,对政府部门的一些对策建议,我们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有一个成果要报,是直接面向省委书记、省长和省高层领导。所以我们省社科联也愿意作为一个桥梁和纽带,把我们经营管理研究会这个社会团体的各位企业家,以及我们高校应用型高校联盟这个团体的各位高校的领导的一些呼声、一些恳求、一些建议,能够及时的通过我们的要报的方式,反映给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共同来推进产教融合的进一步的深化,为我们浙江省的高质量的发展在新的领域做出自己的贡献。
省教育厅高教处副处长王国银介绍了全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总体情况:浙江已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浙江特色的方法,搭建好了产教融合生态的基本“骨架”。他说,全省的校企合作涌现出了既有政府主导,又有校企主动对接合作的新局面,形成了校企共建行业产业学院、协同搭建培养机制、创建现代学徒制等形式,开创出良好的开端。截至目前,全省高校与行业企业共建行业产业学院105个,参与共建学科的企业总数达到1440家,并形成了达利女装学院、杭州湾汽车学院,跨境电子商务学院等典型代表。此外,共有近2900家企业参与到945个企业和高校共建人才培养共同体的建设,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标准,促进产业发展的有机对接,有效提高了高校学生的技术水平和岗位适应能力。他强调,未来各高校要进一步加强与省市县结合的程度、搭建适合产业的专业、学科,健全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深化人才培养改革、推进校企协同育人、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加强产教融合师资队伍建设、健全完善分类评价机制等,以进一步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结合。
为着力破解产教融合工程中机制不健全、工作衔接不通畅、需求信息不对称等突出矛盾,我省将建立发展改革、经信、教育、科技、财政、人力社保、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金融监管、税务等有关部门和代表性产教融合联盟、职业教育集团或企业参加的产教融合协调机制,除继续发挥社团组织的桥梁与纽带作用外,要建立省产教融合联席会议制度等,使每一项任务都有责任单位和牵头单位。
(浙江省经营管理研究会秘书处供稿)